学生工作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实践进行时】川农学子三下乡:追寻强国历史,传承中国精神

2021-08-18 17:27:14 作者:访问量:142

为了弘扬中共党员先进人物的良好美德与高尚情操,培养学子热爱祖国、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8月1日,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传承·寻故团队前往四川省梓潼县两弹城开展社会实践,缅怀为“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以及了解其的艰苦历程。
中国两弹城是原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建于60年代后期,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我国继青海原子城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两弹城”景区地处九环线和三国文化旅游线,以红色文化为内涵,景区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包括长卿山森林公园等。至今,“两弹城”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60年代建筑物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全国100大文物新发现之列。
为了保证实践的顺利,团队队长汤竣淇提前联系了景区相关负责人说明了实践内容和时间,征得其同意,该单位也提供了专业的解说人员协助团队开展社会实践。上午10点,团队抵达两弹城景区并与解说员在精英门汇合,精英门看起来神秘又庄严,两边的门柱上刻有四句诗,“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二代核武器突破以后写的。解说员说到,曾经有16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在两弹城里工作、生活过。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这些院士为我国的核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后来为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故将两弹城入口的这座大门取名为精英门。走过精英门,就进入了两弹城。
首先,解说员带领团队前往了第一站——两弹历程馆,其分为一号馆和二号馆,一号馆分为七个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二号馆分为四个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核弹武器化的成果,展馆的展陈主要以实物、模型、影像资料、场景复原等方式真实还原了中国研制两弹不平凡的历程。在参观过程中,解说员不仅为团队成员进行了详细地讲解,还给他们放映了原子弹爆炸的3D影片,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原子弹爆炸的场景和爆炸过后的极大破坏力,观看过后,团队成员郭亭显感慨道:“在‘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背后,离不开每个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有许许多多的努力和汗水,更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以后在学习工作上都会以他们为榜样!”

图为解说员为成员讲解原子弹研究历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海生 摄
随后,团队成员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前往了邓稼先旧居,邓稼先同志曾在这里居住14年之久,留下了很多感人的事迹。这里也将现在旧居的原貌恢复出来,通过实物和照片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当年他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旧居门口,可以看到“邓稼先旧居”这几个字,是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题写的,在牌匾前面的一尊塑像是邓稼先80岁诞辰时许鹿希专程从北京送来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张爱萍将军所题。团队成员参观过后,发现旧居里面就一张简单的床铺,几把普通的座椅,唯一的一套沙发还用废旧的弹簧床做的。解说员提到,尽管当时国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提供物质条件,但是由于条件有限,科学家们的生活仍然是如此清贫。
在参观完邓稼先旧居后,团队成员稍作休息,又继续前往了下一站——防空洞,解说员讲解到,三防教育体验馆是由九院以前的防空洞改造而成的,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所以九院迁到这在院部修建的同时就建造了这条长达800米的防空洞。当年在这个洞内,照明和通风等设施设备都非常齐全。主要是洞口离院部的图书馆和院士别墅很近,一旦有什么意外事故发生,就可以将重要的资料、设备、人员等进行快速的转移,已达到站北防护的作用。现在就是利用防空洞这个特殊载体打造三防教育馆,该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复原和再现了核科研人员们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历史环境。团队成员汤竣淇参观过后,感慨道:“这里不仅给我科普了相关国防知识,也让我体会到了核科研人员艰苦的工作环境,现代核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核科研人员的艰苦风险。”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不仅激起了成员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也使他们对两弹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成员们纷纷表示,一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以前人高尚的精神为向导,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

图为团队在两弹城门口-精英门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海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