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实践进行时】红旗渠畔显初心,奋斗精神励万民

2021-08-20 17:38:36 作者:访问量:133

水利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水资源宝贵之处在于既可以灌溉农田水利,满足工农业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保证基本生活水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突出,如何解决缺水地区的缺水现状关乎地区未来发展和民生福祉。为学习我国典型水利设施的科学原理和精神内涵,小水滴游乡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线上开会讨论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等形式,了解了红旗渠水利工程的建设历程、科学技术、时代精神等内容,切实感受到了林县人民的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红旗渠水利工程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

一、追本溯源

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回顾十年建渠历史,艰难险阻,困难重重,付出很大代价,创造的经验也很丰富,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自1960年2月开工后,可以想见当年红旗渠的工地上,场面是何等壮观,父子同行,夫妻并肩,几代人走在一支队伍里,全家人编在一个施工队;锣鼓喧天,红旗漫卷,尘在飞,土在扬,不是去打仗,胜似上战场。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出现了“铁姑娘”“青年团”“神炮手”“凌空排险队”等动人事迹,连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捎块石头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万众一心。

在困难时期,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人每天只有一斤粮食、1.5公斤蔬菜,完全是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了 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了,林县人民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下午2点,杨贵宣布:“开闸放水!”,看着漳河水流进了林县大地,干部群众和民工们都流下了热泪。从1965年9月起,林县人民开始建设红旗渠三条干渠,这期间还建设了不少艰难的工程:夺丰渡槽位于二干渠上,全长413米,是红旗渠上最长的渡槽;曙光洞,全长4000米,穿越比分水岭地地势还要高的火石山、豹子山、卢寨岭三座峻岭,地址结构特别复杂,是整个工程中规模最大最难的工

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按期完成,到了1966年4月,红旗渠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全部竣工。此后的红旗渠建设,转入总干渠加高加固和支渠配套,至1969年 7 月支渠配套竣工。红旗渠共建设了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

红旗渠——这穿行在太行山上的几千公里干支毛渠,犹如人间天河,更像是太行上的红飘带,不仅一举解决了林县60万人民的用水困难,而且诞生了传承至今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成为了一道绝美的风景,光耀神州大地。

二、科学原理

1、红旗渠工程中水坝枢纽工程技术的发展

红旗渠工程在渠首枢纽工程技术中成功继承了古代水利枢纽的主要范式, 建设了渠首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 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红旗渠渠首由拦水坝、进水闸和泄洪冲沙闸组成, 其中冲沙闸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 单孔宽2m, 该闸底低于进水闸底1m, 闸上游作成约1/20的陡坡导沙廊道, 同时在进水闸前设立与渠道水流方向呈30°夹角的直墙导沙槛,防沙入渠, 退水冲沙流入浊漳河。当河水小于25 m3/s时, 可将河水全部引入总干渠。当洪水发生时除渠引水外,其余分别由溢流坝和冲沙闸泄入坝下游。

2、红旗渠工程中渡槽、隧洞等水利技术的发展

渡槽、隧洞在红旗渠工程中始终是难啃的骨头, 建设者们在工程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依靠传统施工技术,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

一是土洋结合的放线测量方法。由于红旗渠沿线为崇山峻岭, 又极度缺乏现代测量器械, 传统的测量方法和水工技术便有了用武之地, 建设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沿用传统放线测量技术基础上创造出了土洋结合的放线测量方法。

二是在渡槽施工技术上的创新。在建设桃园渡槽工程时, 建设者不宥于传统渡槽建设工艺, 而是采用了120°圆弧型渡槽, 设计成桥下导洪水、桥槽内过渠水、槽顶设路面供车辆和行人通过的多功能渡槽, 解决了渠河交叉、公路与河流交叉的矛盾, 又遵循了河道的自然流向;既减少对农田和耕地的破坏, 又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三是水坝技术的创新。红旗渠白家庄空心坝工程是又一在古代溢流坝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工程, 建设者从溢流坝底部横向设置了双孔隧洞 (故称为空心坝) , 该坝坝体呈弓形, 以增强对上游河水的抗压能力, 渠水从坝下横穿而过, 空心坝顶部可以拦住浊河蓄水, 又不妨碍行洪, 巧妙地解决了渠河交叉的矛盾, 还具有拦沙、排沙的功能;坝下建阶梯状消力池, 具备除沙和消力作用;往下是干砌大块片石护滩,减缓水流冲击又避免河道大量泥沙的淤积。坝南北两头各设4.4m高的导水墙, 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 行洪能力1500 m3/s, 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 1975年通过860 m3/s的洪峰, 大坝安然无恙。

3、红旗渠工程对灌溉技术的发展

红旗渠形成了科学合理灌溉系统,有70km的总干渠和3条主干渠, 有遍布全灌区的支渠、毛渠, 并结合水库、蓄水池、水塘, 形成了覆盖整个林州的农业灌溉网络, 是我国传统的“长藤结瓜”灌溉模式在当代的崭新应用。红旗渠在渠系规划布置上将总干渠以下由分水岭向三个方向延伸展开三条干渠:第一干渠从分水岭起到合涧村与英雄渠汇合, 第二干渠从分水岭起至马店村东流入安阳县, 第三干渠从分水岭起至东口分水闸。渠系配套工程修建了支、斗、农渠和库、池、井、站等,沿线建有一二类水库、塘堰以及各种建筑物,利用渠水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 建成“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统一引水灌溉体系。通过上述主配套工程, 红旗渠水旱时灌溉、涝时入库, 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这对十年九旱的林州来说, 无疑最为科学合理。

三、红旗渠精神

1、红旗渠精神的自力更生内涵及实践体现

红旗渠开建施工过程中,林县人民群众将自力更生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当时的太行山山路蜿蜒崎岖,行人走路都很困难,但这并没能阻挡修渠者前进的步伐,他们以敲、打、凿、击等各种方法,在太行山间修通了一条条的“石路”“山路”,保证了修渠大军和各种物资的顺利通行。为了解决资金困难,县委利用各社队外出搞建筑业的传统技术优势,组织建筑队外出挣钱。抽调县社干部成立劳力管理组和驻外办事处,组织工程队到全国一些城市承揽工程。

十万大军会战于太行山,对生活物资、生产建材和工具的消耗是极其巨大的。为了节省开支、节省材料,人们同样想尽了办法,通过变废为宝、重复利用等种种方法克服困难。此外,勤劳智慧的林县人民还想出了各种土办法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土机器”:运土机、快速倒土机、快速轻便花车、空中运土机、自动倒土机、自动漏土机等等。

2、红旗渠精神的艰苦创业内涵及实践体现

红旗渠工程至始至终都体现着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干部和群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在粮食严重紧缺和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民工们靠着毅力和决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山上进行凿石挖洞、爆破垒砌的重体力劳动。三万多民工集中在大山里面,住宿、吃饭、取暖都是难题。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且与群众打成一片,实行“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形成了很强的战斗力。在寒冷异常的山里,大家以住山崖、住草庵、钻石洞、打土窑、搭席棚等种种办法,迎接住宿的挑战,为了抵御严寒、增加温度,只好两人挤在一个被窝里;开凿青年洞时,正值严冬,缺粮少菜,缺钱短物,大家吃不饱饭,就上山采来杨桃叶、杏树叶、槐树叶、白杨叶、柿子树叶等,用开水煮后压掉苦水,再佐以玉米面、红薯面等主食充饥。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以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十年的修渠岁月里,他们精打细算,厉行节俭,花了最少的钱,办了最大的事,创造了水利史上的人间奇迹。

3、红旗渠精神的无私奉献内涵及实践体现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无私奉献的结晶。它闪耀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开始修建红旗渠工程。为了集中物资和力量,当时全县进行了捐款捐物动员,人们有钱出钱、有粮捐粮、有物捐物,钱粮不计多少,物件不计大小,有的多达上百元,有的仅有3毛、5毛钱,也有的捐上一双鞋。经济困难时期,生产建设的物资工具也不足,上工地民工要自带镢头、铁锨、抬筐,自带口粮,县里每个工作日只补2毛钱。为了早日建成红旗渠,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部、民工、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以渠为家,很多人多年没有离开过工地。有人经常带病工作,有人几次受伤不下火线,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这种无私无畏,踊跃参与牺牲奉献的精神,铸就了红旗渠工程。

团队成员正在通过网络查阅红旗渠相关报道和文献资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栾宗昊 摄